虽已临近春节,但记者在清河县的新华欧亚集团看到,这里仍是一派繁忙,仓库内发货车一辆辆络绎不绝,车间内工人正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集团董事长谢恭谦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集团订单不断增加,同比增长10%左右。
谢恭谦说:“企业产品销量增加与科研创新密不可分,近年来,集团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北京、武汉等地的科研院所合作,获得20多项技术专利,推出一系列环保型汽配产品,很受市场欢迎。2017年集团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纳税3000多万元,成为全县纳税大户。”
近年来,清河县注重科研创新,着力打造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引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来清河和相关企业面对面对接,推动全县汽配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
打造产学研融合平台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为打造“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力促校企之间实现无缝科技对接,2014年10月,清河县成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邀请联盟成员单位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2家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3名专家、教授来清河为企业发展破解技术难题。
通过与院所深入沟通,该联盟建立了清河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联盟专家库,清河县汽配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技术所需,向联盟提出申请,联盟根据企业具体技术需求,对接相应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专家来清河开展技术对接,使不少清河汽配企业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
河北佐佑众工合成材料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聚氨酯材料,专门与部队军工生产配套。但以企业现有的设备制造水平达不到军品标准,企业发展遇到难题。后来,在该联盟的帮助下,企业与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功对接,河工大经过科研攻关,专门为该企业设计制造了三款数控自动化大型橡塑设备,每年可为企业带来3000多万元的产值。
清河县搭建的校企对接平台,不仅为清河的汽配企业解决了创新升级中的人才、技术难题,还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找到了资金和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加盟。截至目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单位已由原来的12家发展到30多家,为清河汽配企业创新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推动了清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品由低端向高端、汽车整车制造由低端向高端的跨越。
河北御捷是一家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厂家,也是国内首家以轿车标准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近年来,御捷的业绩增长迅猛,不断推出新产品,但是,御捷新能源电动汽车一旦提速到40公里/小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噪音,通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他们联系到了石家庄铁道大学相关专家,成功解决了噪音问题,为御捷车业新能源电动汽车由低速到高速跨越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
推动产业整体进军利润“高地”
对清河汽车零部件产业而言,转型升级不是简单扶持几家明星企业就可以解决的。为此,该县根据规模、技术、设备等指标,将全县400多家企业划分为三档,实行分类指导,目标是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以前,宇明公司生产设备落后,很多环节都需要工人手工操作,不仅成本高,操作也不规范,很多产品不符合要求,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通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牵线搭桥,他们邀请到武汉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通过近8个月的时间,把原有的生产线改为汽车换挡摇臂自动生产线,原来需要13个工人,改造后3个工人就可以完成,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企业谋求转型的一大着力点。清河县一家企业和湖北化学研究院联合开发了TPEE改性密封条材料,该材料环保、比重小,性价比高,材料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了将这一新材料推广到全县汽配企业,清河县依托产学研合作体系,打造500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集群的扩散效应和成本优势,快速形成产业规模。
除了做强“第一档”企业,清河县还积极做大“第二档”企业,扶持“第三档”企业,通过三个档次企业的梯次升级,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集群向利润高地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