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沧州高质量发展
——访沧州市委书记杨慧
近日,沧州市委书记杨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沧州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把发展转到创新驱动、质量效益、绿色生态上来,坚定不移地推动沧州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创新示范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工业城市。重点在八个方面展现新作为。
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上展现新作为。工作中突出“三个着力”。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抓好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达7450家和350家;着力壮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即集中一个园区、编制一个智能改造计划、设立一支产业提升基金、组建一个行业协会、建立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举办一个国际型会展活动,促进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18+7”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培育汽车、管道装备、服装、旅游、生物医药等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一批“产业新地标”。着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品牌质量、环境质量,树立一批质量品牌标杆。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展现新作为。突出对接平台建设,提升渤海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沧州现代产业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津冀(沧州)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区等平台承接能力,确保协同发展有载体、可落地、见实效。突出抓好与京津及驻沧州大型央企的对接合作,特别是推进与天津港口、园区、旅游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突出抓好交通设施协同,加快石衡沧港城际铁路、津沧城际铁路、任沧港快速路等项目建设,促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突出智力和人才协同,以“海归博士基层创新创业行”等活动为载体,吸引更多专家人才、高端人才来沧州创新创业。
在加快发展港口经济上展现新作为。瞄准打造国际化生态综合大港和环渤海重要工业城市,重点做好港口建设和渤海新区开发开放两篇文章,做大做强港口经济,打造名副其实的沿海率先发展创新示范区。在港口建设上,抓紧沧州黄骅港总规的审批和推进工作,优化港口功能结构,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运营能力,推动港口由煤炭港、集疏港向油气港和国际贸易大港转变。在渤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更多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500强企业,打造以汽车、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新材料、旅游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展现新作为。在这方面主要做到三个聚焦:一是聚焦土地确权和流转,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实现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覆盖。二是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质量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设施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聚焦农业招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展现新作为。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推行单一窗口、综合受理、部门协同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在开发区改革方面,深入实施机构编制管理、人事和薪酬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融资平台建设等重点改革。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大力发展医联体,加强政府调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和康复医疗服务。
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上展现新作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治理、持续用力,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实施散煤治理、锅炉燃煤治理、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劣质煤油整顿,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充分发挥大气热点网格监管作用,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企业污染排放状况实施精准监控、靶向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巩固拓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
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在做大城市规模的同时,着力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上下功夫。突出抓好市政道路、地下综合管廊、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园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运动休闲城市。突出抓好清理违法占地和违法违章建筑等问题,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行动。突出抓好大运河公园建设,以“保护历史文化、生态休闲走廊、城市绿色标志”为定位,努力打造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地、绿色发展的核心标志地、现代城市的“会客厅”。同时,抓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县城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小镇。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展现新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扶贫、扶真贫,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科技扶贫,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就业和再就业、城乡特困人员救助、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等民心工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围绕打造和谐沧州、法治沧州、平安沧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