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数据共舞未来
——润泽科技大数据存储应用基地探秘
开栏的话
建区25年的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省和廊坊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建设的排头兵。目前,全区聚集近千家占地企业。其中,外资企业166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世界500强企业21家。
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廊坊开发区今年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深化改革、企业服务上全面升级,打造发展升级版,建设美丽开发区。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全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廊坊开发区为企业创新发展厚植沃土,力促区内原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本期起,本版开设“激发企业新动能,打造发展升级版”栏目,聚焦企业发展动态,关注企业创新成果,展现廊坊开发区发展全线升级的崭新风貌。
“看,这是2020年冬奥会比赛场地——张家口崇礼滑雪场的卫星影像。我们与国家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合作,把多年积累的卫星遥感资料和气象数据结合,监测这里的地形、植被变化,还能比较精准地预测比赛期间滑道的积雪情况。”近日,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泽科技)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公司总裁王克然聊起大数据应用滔滔不绝。
位于廊坊开发区内的润泽科技是京津冀地区的“大数据航母”,目前,这里正在建设亚洲最大、最高等级的T4绿色云数据中心,为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高端客户提供稳定、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服务,同时还开展了“天空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方面的研发。
天空地海一体化,
大数据应用幻化无穷
润泽国际信息港数据中心一楼大厅里,一块块大屏幕实时展示着客户情况和大数据应用成果。
“润泽科技的数据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客户数据,我们提供数据托管服务,角色是保管员。”润泽科技董事长周超男说,二是润泽科技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的数据,以及做大数据应用业务所积累的数据。数据存储是“根”,给润泽科技带来海量数据资源和稳定收入;使用数据是“干”,积极开发大数据应用,更能“点石成金”。
从2009年落户廊坊至今,润泽科技持续投入资金建设大数据存储、应用基地。2016年以来,他们着力开展大数据一体化应用,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成果。
天上看不细,地上看不广,卫星遥感和地面传感各有短板;卫星图像和地面传感网相结合,大数据信息就有了更高含金量。立足天空地海一体化,润泽科技研发出“星地联合探测大数据应用——区域精细化大气监测预警平台”等一系列项目成果。
“‘区域精细化大气监测预警平台’就是利用卫星多光谱遥感信息,结合地面布设的传感器构成‘电子围栏’,监测特定区域的大气污染物实时流动情况和规律。”润泽科技运维总监梁纲说,从“天上”获取实时图像和数据,再利用地面站点观测进行校准,星地联合可以准确分析出污染物在不同地域、季节、时间点的成因、来源和去向,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如今,这一项目已在廊坊、通州等地区进行建设测试。
润泽科技还与中科院专家团队合作,利用天空地海一体化技术,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进行了监测和预报。通过无人机、手机APP采集全省3735个地点的数据情况,对比卫星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图像,加上近30年的每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最终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他们成功预测了今年全省各县小麦的单产情况。
钢铁企业去产能情况监测,城市基础设施沉降监测,农作物病虫害、产量和种植面积监测……天空地海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润泽科技的大数据开发思路和产品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和使用。由他们发起成立了京津冀天空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联盟,还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企业承担了2017年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展创新合作,筹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智能感知应用研究中心,让润泽科技的科研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开放共享融合,
“平台+机构”海纳百川
5月18日,润泽科技建设的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被命名为“银河舰队”,这座33万平方米的大厦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显得梦幻而具有未来感。
如何让海量数据强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润泽科技希望担负起全省和京津冀数据产业排头兵的角色,投入资源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在已有数据存储、科学计算、人工智能、核心数据挖掘应用平台基础上,他们以“平台+机构”的开放运营模式,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国际遥感应用组织等近百家合作伙伴,携手打造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同时对接各种机构,实现军民融合和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吸引有梦想的企业和年轻人利用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