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工业战线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新动能,主动搭乘“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计划的东风,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工业体系转变
近年来,衡水市工业战线始终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顶住压力,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随着工业经济不断发展,衡水市工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入统主要产品种类由97种增加至114种,且重要工业产品的产能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到2016年底,全市生产纱8.2万吨,比2012年增长30.2%;天然毛皮服装30.7万件,比2012年增长59.9%;软饮料127.6万吨,比2012年增长145.9%;初级形态塑料46万吨,是2012年的103.9倍。顺应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发展迅速,2016年,生产电光源15.4万只,是2012年的15.4倍;太阳能电池15.4万千瓦,是2012年的2.7倍;石墨及炭素制品8万吨,是2012年的2倍;风机风扇、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海洋工程专用设备等多个领域的工业产品也实现了从无到有,并相继取得重大突破,许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衡水市工业战线加快培育新动能,主动搭乘“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计划的东风,将装备制造业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业体系转变。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规上装备制造企业479家,比2012年末净增132家;完成增加值144亿元,比2012年增长51.1%。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2016年,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3.8%,增速达17.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迸发活力。近年来,全市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置,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1家,比2012年增加6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4.5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高耗能行业比重稳步下降。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全市工业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度逐年降低,2016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1.1亿元,同比下降2%,低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5.5%。
在坚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的前提下,衡水市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经过五年努力,衡水高新区、景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州化工园区、冀枣新材料基地、安平丝网工业园等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县域工业基本呈现出一县一业、一县两业、多县一业的发展格局,特色产业都是全国细分市场上的“单打冠军”。2016年,安平丝网、大营皮毛荣登年度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安平丝网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上;桃城工程橡胶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枣强成为国内三大玻璃钢生产基地之一,大营皮毛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景县的橡塑制品占国内市场40%,铁塔钢构产品占35%,成为全国最大的液压胶管生产基地和通讯塔生产基地;冀州采暖铸造业占全国市场的1/8并批量出口;武强西洋乐器全国出口量第一。
为做大做强工业企业,衡水市规上工业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由最初的278.4亿元到2016年的506.8亿元,增长了82%,一大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脱颖而出。养元、京华、冀衡、老白干、精信、海伟等一批骨干企业在研发设计、品牌经营、专业服务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2016年,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件,河北省著名商标326件,“老白干”酒、“虎”牌保险柜、“猛牛”电机、“精信”化工、“KNT”(可耐特)玻璃钢等成为衡水市工业发展的名片,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了“衡”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