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它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发展潜力与生俱来。
它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它就是唐山,一座曾历经辉煌和磨难如今正走在转型升级路上的城市。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见证了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史的城市,在130多年前,仅仅是一座偏僻的小村庄。
对初到唐山的外地人来说,寻找开滦煤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你问路时,当地人往往会反过来问你,到处都是开滦,你找的是哪个?
在唐山,无论是市中心,还是马家沟、赵各庄、林西、唐家庄等地,也确实到处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开滦采矿点。
开滦煤矿(前身开平煤矿),这个建立于清政府时代的企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符号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在唐山,与开滦煤矿相关的人口就有近60万。
而唐山作为一个城市的起点,也要从138年前开平煤矿的建立说起。
“近代第一佳矿”托起的城市
初冬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里,“唐山矿”的机器已经开始轰鸣,高高的井架台上,机械化轴轮不停旋转,一箱箱油黑的煤炭从地下升起。
这座开采已超过百年的煤矿,仍像建立之初那样,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能源。
在矿井的不远处,开阔的广场上屹立着一座主碑——“世纪之梦”,15米高的黑色花岗岩主碑正面,雕刻着几代开滦矿工的形象。拿着手镐和推着小推车的是早期的矿工,持起矿灯的是近代矿工,当代的煤工推着采煤机,大型齿轮在他身旁隐约可见。主碑的背面则雕刻着一个挺拔的人像——高高的颧骨,凹陷的双眼,五官带有明显的广东人特征。
他,就是被研究者称为“唐山之父”的唐廷枢。
138年前,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到来,乔家屯这个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成为了后来唐山城市发展的起点。
1876年秋末冬初,小镇开平(今唐山市开平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外来者——他们着装体面、多数操着南方口音,还有高鼻梁的外国人。其中为首的就是唐廷枢。
这些外来者有的拿着仪器在地面上不停地做标记,有的则在地图上画来画去。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又马不停蹄,在开平附近方圆50多公里范围内勘测、记录。
他们在寻找的不是别的,而是在当时被称为“黑金”的一种重要能源——煤炭。
“洋务运动中,近代企业的兴办需要大量煤炭,但传统土法生产的煤炭不能满足需求,洋煤价格又持续高企,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只得谋寻通过自办大型机械化矿井的途径来实现能源自给。”开滦博物馆研究员杨磊介绍。
1874年,李鸿章曾得到清廷允许,筹建直隶磁州煤铁矿,但因当地交通不便、地方势力百般阻挠而很快停办。1876年,他又委派盛宣怀为兴国煤矿矿务督办,总管湖北矿业开发。但盛宣怀仍用土法开采,产量低得可怜——40多座煤窑半年产煤不过20吨,还不如西方国家一口矿井一个星期的产量。
“开平一代自古就有许多小煤窑,据史料记载,当地百姓从明朝永乐年间便开始用土法取煤。一心想创办大型煤矿的李鸿章听说后,便把目光落到了这里。”杨磊说。
为了不重蹈之前办矿的覆辙,李鸿章经过深思熟虑,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得力干将唐廷枢。
“唐廷枢是广东香山人,曾在英商怡和洋行任高管十年,后为李鸿章所招纳,成为其洋务运动的得力助手,被后世称为近代中国‘实业兴邦第一人’。”杨磊告诉记者。
身负重任的唐廷枢带领从英国聘来的几名矿师和从广东招募的工匠奔赴开平一带选址。为了找到“煤线”,唐廷枢亲自下到小煤窑里,看哪些是浅层煤,哪些是深层煤,走向又如何。他们还钻进当地村民的小煤窑里采煤样,爬到山上选石块作标本,寄到北京的同文馆和英国,给化验师化验。
“根据化验结果,唐廷枢发现距开平以西20里的乔家屯一带土法开采的煤比别处煤品更高,‘可与英国上等之煤相比,其成色与之相仿,采办很有把握’。经过反复比较,他最后决定把开平矿务局的第一眼井放在乔家屯西南。”杨磊介绍。
乔家屯,这座滦州府开平镇治下、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就这样成为一座百万人口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起点。直到今天,乔家屯当年所处的位置仍是唐山市中心区,乔屯南街、乔屯街道办事处、乔屯社区……一个一个沿用至今的名称,宣示着百年传承。
1877年10月,李鸿章批准了唐廷枢关于开平矿务局的设局章程。经过资金和设备的紧张筹备,1878年6月,唐廷枢带领聘请的英国矿师和工匠来到开平,出示办矿晓谕。7月24日,开平矿务局正式挂牌成立。
紧张的建矿工作随之展开。几个月间,高耸的井架,高大的厂房、绞车房,工棚、供洋人居住的洋房子及办公用房等建筑,都在原本荒芜的乔家屯一带拔地而起。
因矿址位于唐山南麓,唐廷枢为这座中国近代北方第一座现代化煤矿取名“唐山矿”。
“唐山,原名大城山,是唐山市区东北几座小山峰的统称。”杨磊说,“唐山”这个地名最早可以
追溯到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亲率10多万唐军东征高丽(统治区在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曾在大城山上屯驻,以后此山遂名“唐山”。
“唐山”,就这样成为后来这座以工矿业闻名的新兴城市市名的根由。
如今,站在开阔的矿山公园广场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年唐山矿开钻时的热闹情形。但从历史资料的记载和研究者的讲述中,仍能感受到这座煤矿的兴建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唐山一号矿开凿不久,钻至91.4米时,已见到6煤层。而钻到100多米时,预计可以得到的煤足够60年的开采,故而“未再继续深探”。
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杂志《益闻录》曾这样记载唐山矿一号井的情况:“唐山有煤井一所,井口在街前,井深60余丈。井上设有货轮机器……按此井之坚牢,出煤之多,速而省工,诚中国第一佳矿也。”
“在开平煤矿筹建前后,清政府曾在中国从南到北的广大疆域广建煤矿。兴办于1876年的台湾基隆煤矿,是被《中国近代煤矿史》定论为中国第一个近代煤矿的大型煤矿。但这些煤矿后来都因各种原因或破产、或停办。只有开平煤矿蒸蒸日上,堪称我国近代新式煤矿的代表。”杨磊说。
以开平煤矿为圆心,以一个小村庄为起点的唐山,揭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五个第一”催生北方近代工业发祥地
“如今的唐山,是河北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但很多人不知道,因开平煤矿的开采而兴起的唐山,还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唐山兴起的过程中,催生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五个第一。”
唐山历史学会会长、唐山师范学院教授闫永增告诉记者,这五个第一分别是中国近代创办、经营最成功的“第一佳”煤矿,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和第一件卫生陶瓷。
1881年,开平矿务局唐山矿正式投产,当年产煤3613吨,其后产量逐年递增,不仅供应北洋水师、各机器局,还远销中国沿海口岸及东南亚,并很快将洋煤完全挤出了天津市场。
1889年9月21日,当时的《捷报》评论说:“过去五六年里,在中国的股份公司内,不管是矿业还是其他企业,还没有一个中国经理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位英国记者在评论中国的洋务运动时也说:“在煤的开采方面,唯一获得成功的就是开平煤矿。”
随着煤矿的正式出煤,运输成为当时关系煤矿生存发展的关键。
“近代工业的发展,运输是关键。清政府却对修铁路一贯持以顽固的排斥态度,唐廷枢在勘察开平煤田时所提出的铁路计划遭到朝中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直到1881年6月9日,唐廷枢命人打着建‘快车马路’的旗号,秘密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段的一条标准轨距铁路。”闫永增介绍。
差不多同时,唐廷枢还命人在开平矿务局胥各庄修车厂内,利用废旧材料秘密地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1881年9月6日,“龙号”机车一声长鸣,拉响了中国铁路运输的第一声汽笛。
开平煤矿修通铁路、造出机车的消息惊动了封建朝廷,保守势力马上下令禁驶火车。开平煤矿不得不改用骡马拉着车皮在唐胥铁路上运煤。后来,几经波折,又由一批清朝官吏、大臣亲自乘坐机车验证安全可靠,才允许机车正式行驶。
由此,总长9.319公里的唐胥铁路,成为如今中国万里铁路大动脉的源头开端。当年生产出“龙号”机车的开平矿务局胥各庄修车厂,如今已经成长为我国生产高速客运列车的一流企业。
除煤矿、运输业之外,开平矿务局还多业并举,先后建起焦炭厂、砖厂、细棉土厂(水泥厂),在新河购置几万亩土地开办机器垦殖的农场,并在当时热河、直隶等地参股永平金矿、承平和建平银矿、中国铁路公司、天津煤气公司等一批新兴企业。
“唐廷枢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这也是开平矿务局、胥各庄修车厂后来长久不衰,成为百年企业的秘诀。”闫永增认为。
在开平矿务局创办初期,唐廷枢就提出,开平煤矿如若官办,必然冗员杂沓,管理腐败,效率低下。“于是,他决定趁朝廷没钱投资之机会,把煤矿办成一家‘官督商办’的股份制企业。为此,他制定了招股章程十二条,规定煤矿为官督商办,拟集资80万两白银,分作8000股,向社会发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闫永增说。
这,也是中国的最早公开发行的股票之一。
唐廷枢多年在商界摸爬滚打,人脉极为广泛,加之开平煤矿的“官督”背景,招股非常顺利。一年时间,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工商巨贾便认购了计划融资8000股中的7000股。
“随着企业经营蒸蒸日上,开平矿务局股票曾在当年的上海股票交易所受到热捧。股价最高时从原来的100多两白银一股,涨到了200两一股。”杨磊告诉记者。
如今,4张蓝色的开平矿务局老股票作为镇馆之宝在开滦博物馆内展出。这4张发行于1881年7月(农历)的股票是我国存世最早的股票,比之前公认的中国存世最早的老股票还要早一个月。
4张小小的股票,成为开平矿务局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见证。
在开平矿务局的带动下,工业和资本在唐山不断聚集。1906年,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将曾被英国人强占的唐山细棉土厂收回,在此基础上创办私人资本企业“启新洋灰公司”,成为我国第一家现代水泥厂,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的诞生和我国百年水泥工业史的开端。
1925年,启新陶瓷厂从德国引进设备,是我国第一家引进陶瓷设备的工厂,率先使用机器生产陶瓷,改变了千百年来手工生产陶瓷的局面。同年,启新陶瓷厂首次使用部分国产原料生产出中国的第一件卫生陶瓷,为中国带来了马桶革命,这也是唐山工业史上的一个创举。
经过近半个世纪,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山已经形成了以开滦、铁路工厂、启新、华新纺织厂等大企业为骨干和若干中小企业滚动发展的近代工业体系。
“在世界近代史上,工业立市是普遍现象。但在中国古代,城市首先由政治、军事因素决定的,几乎很少有单纯经济性的中心城市,近代唐山的崛起却是以工业立市的。唐山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带来的,是其从农村发展为城市的城市化进程。”闫永增认为。
在逐渐健全的近代工业体系支撑下,唐山成为声名远播的京东商业大埠、中国近代北方工业的摇篮。
抹不去的广东印记
在河北的众多城市中,唐山是地域文化相对独特、鲜明的一个。但鲜为人知的是,今天相当一部分“土生土长”的唐山市人,其祖籍却未必是“唐山”。
在这座因矿而兴的新城市里,100多年前,由外籍洋人技师、以广东人为主的工匠,以及大批破产农民组成的矿工,构成了城市的最早开发者。
“外来人口在唐山城市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也因此,唐山从城市形成起,就体现着中西文化交汇、南北文化相融的鲜明特点。”闫永增认为。
在开平煤矿创建之初,外来人口则占去了唐山人口的大半,而这其中,又以来自数千里之外的广东人最多。
“唐廷枢是广东人,开平煤矿始建时,他身边最早的‘高管’几乎是一水的广东籍著名实业家和学者。”杨磊介绍。
“开平煤矿作为中国近代最早采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之一,大批外国机器设备的投入使用,急需一批具有近代生产经验的熟练技术工匠来开动机器、维修设备。而当时很少有本地人接触过近代机器。于是,唐廷枢就从广东同乡中招聘了一批技术工匠来唐山矿。由于广东人懂技术,而唐山工资待遇高、生活稳定,尔后来唐山的广东人逐渐增多。”杨磊说。
开平矿务局早期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882年,在唐山矿第一批520名工人中,有120名是广东香山籍。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唐胥铁路的建成、铁路工厂的发展,又陆续有广东人来到唐山。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仅数万人口的唐山,广东人已达到数千人之多。
随着定居唐山的工人日渐增多,唐山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居民和城市设施。1900年左右,在广东人聚居地区出现了唐山第一条城市街道——“广东街”,这正是今天贯穿唐山东西的通衢大道新华东道的前身。
“这条街还串联了如今的建国路,往南过了天桥就到了小山附近,对唐山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影响。”杨磊告诉记者。
对于一些有怀旧意识的老唐山人来说,“广东街”才是他们记忆中真正的街区马路。
“当时的广东街特别窄,最多就两个车道那么宽,广东人几乎都住在这儿,还分为大小广东街两个范围。小广东街两旁都是居民住房,而大广东街两边的商铺比较多。”79岁的唐山市民王伟,儿时曾居住在“广东街”附近,他对当年那条“唐山最繁华的街道”记忆犹新。
“当时市区涵盖的马家屯、雷庄、城子庄都是非常小的村庄,而且比较封闭。外来的新市民将相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这里。”杨磊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当时的广东人极大地影响甚至可谓主导过这个新兴城市的生活。
来到唐山的广东人,除主要在煤矿和工厂做工外,还有人经商开店,或从事摆摊贩卖之类的行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东人在唐山广东街开办的商号就有经营药材的广生堂、广和堂、广源堂、广平安等,经营家乡食品的有广万祥、广吉祥、广隆昌、老陆婆等。
这些广东人开办的唐山“老字号”的影响一直延续了几十年。
在美国记者威廉·约瑟夫1972年拍摄的唐山震前“建国路大下坡”的老照片中,依稀可见当年老广东街的商业街区面貌。而直到今天,唐山的腊肠、月饼中仍带有一点点与北方大部分地区不同的广东风味。“这并不是改革开放后广式食品北上流行的结果,而是唐山这座新城百年间逐渐形成的独特地域口味。”闫永增说。
“广东人说话听不懂,但他们真会做生意,大都做批发生意,紧挨着广东街的建国路里也有不少他们的店铺。”谈及当年对广东人的印象,也曾走街串巷跑买卖的王伟脱口而出“精明能干”四个字。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唐山已成为行业门类繁多、商品种类齐全的商业城市。以小山为中心,全唐山已有商店不下六七百家,与商业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还有大的银市和私家钱庄,以及十几家当铺。“唐山”已经取代了开平镇,成为当地新的商业中心。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唐山已经拥有约10万固定人口,城市功能渐趋完善,成为北方著名的工商城市,有“小天津”之称。
1925年6月24日,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确定设立唐山市,并在《政府公报》中明令发布,这是历史上首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设立唐山市。
但由于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政权很快垮台,唐山的市政机构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后来的1927年、1938年、1945年,唐山又先后经历了几次设市事件。但由于种种因素,这几次设市都是在争论中没了结果。
“虽然关于唐山具体设市的时间,学界至今存在争论。但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唐山已经完全具备了城市的功能,当时出版的一些地图也开始称这里为‘唐山市’。”闫永增表示。
其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唐山一直以其成熟、先进的工业体系,处于北方工业重镇之列,到1948年12月唐山解放时,这里已经是一座毫无争议的现代工业城市了。198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唐山与大连、青岛、无锡等13个重要的、人口过100万的非省会城市一起,成为中国“十三个较大城市”——震后重生的唐山,又掀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