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方工作

霸州 增强综合实力 重返第一梯队

发布时间:2016-04-13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强化协同发展、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生态支撑主战略——

霸州 增强综合实力 重返第一梯队

近日,总投资70亿元智慧家居产业研发生产基地、航天机械及零配件生产等14个项目在霸州开发区举行集中开工仪式。据介绍,截至目前霸州市已谋划运作亿元以上项目184个,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是霸州市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的主攻方向之一。“十三五”时期,霸州市明确提出了全市的主要发展目标:“三个确保”、“两个翻番”、“一个提前”、“一个重返”。“三个确保”,就是确保经济增长实现中高速,确保产业发展迈入中高端,确保环境治理大见效。“两个翻番”,就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一个提前”,就是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返”,就是“十三五”末,综合实力重返廊坊乃至全省第一梯队。

“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必须不断强化协同发展、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生态支撑主战略。”霸州市委书记王一平强调。

基调:协同发展

“‘十三五’时期霸州的重要机遇、主要优势集中表现在协同发展上,核心战略、关键举措突出体现在协同发展上,工作目标、发展成效也主要反映在协同发展上。”王一平认为,抓住了协同发展这一工作主基调,就把握住了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和大格局。

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霸州市将重点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领域实现突破。

打造京南交通枢纽。配合国家和省做好京霸城际和首都新机场南出口高速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与交通、规划等部门对接,沟通协调,确保工程如期开工。

打造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积极调整规划,承接科技、医疗、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健康养老等资源,依靠市场手段,结合各乡镇、园区优势,把节点乡镇建设成为具有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具有服务京津都市需求的特色功能生态城镇。

深化与京津产业对接。围绕京津消费需求,把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京南乡村旅游品牌。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培育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流通业态。围绕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支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力促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出路:转型升级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1%,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上市公司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2家,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13项……刚刚过去的一年,霸州经济质量明显提升。

然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水平不够高,仍是霸州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根本出路是转型升级。”王一平说,转型升级是霸州躲不开、绕不过的“关口”。只有义无反顾、坚定不移抓好转型升级,痛下决心、矢志不移调结构、转方式,霸州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迎来又好又快发展。

未来五年,霸州市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把处置“僵尸企业”、“休眠企业”作为工作重点,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工作,为增上优质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该市以“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为引领,以大型化、品牌化、绿色化、链条化、基地化等为主功方向,改造提升钢铁、家具、食品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启动服务业发展三年计划,紧盯大文化、大旅游、大流通、大健康、大通航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做文章,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到“十三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

抓手: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核心抓手,必须牢牢扭住决不放松。”霸州市市长房欣说,霸州将坚持把增投资、上项目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围绕引进即符合产业定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又能增加税收、拉动就业的优质项目为突破口,积蓄发展实力。

按照京南重要交通枢纽、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转型升级引领区、北京非首都功能承载地的发展定位,“十三五”时期霸州市将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加强与京津产业对接,认真研究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录和清单,全力实施以商招商、定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精准承接京津外迁企业。积极探索市场化招商,深化与华夏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在引进百亿级大项目上实现突破。同时,加快推进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完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精准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抓好休闲食品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中德产业园、饮料生产灌装基地、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五大“区中园”建设。

底线: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始终是霸州市一以贯之的追求。“十三五”时期,霸州将围绕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为目标,着力解决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做好生态建设“加减法”,实现绿色发展。

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减煤、治企、降尘、除烟、控车五项重点,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推进土环境治理,到2017年底全市域全部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的提标改造。到2020年,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

围绕大清河、中亭河、雄霸新河、牤牛河、胜芳湿地公园等水系开展水生态综合治理工作,切实改善河流水质和沿河区域面貌。加快打造京南森林湿地步伐,构建河渠相连、渠渠相通、清水长流的大水网格局,构筑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全面构筑功能完备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力打造多功能森林生态体系,构筑“绿廊+绿环+绿岛”的全域生态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