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端着力 畅通金融血脉
——解析以金融生态撬动经济生态的沧州样本(下)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面临三大机遇,站在新的起点,沧州市发展步伐坚定而从容!
经济发展需要强化金融支持。恰当处理好银行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关系,以金融服务的层次化、综合化满足金融需求的多元化,是政银企三方都要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因此,从供需两端着力,支持重点项目,支持重点行业,支持重点企业,沧州金融界已形成共识,攥紧拳头!
争取规模保障供应,合理投放满足需求
“去年底,省中行与市政府签署12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支持沧州项目建设。”中国银行沧州分行副行长吴文治告诉记者。
“强化与总部、省行合作,争取更多金融资源落地沧州。”沧州市副市长吴燕说,沧州充分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不断加强与中央、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其中,会同国开行省分行召开了高层联席会,并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与建行、中行、农发行等多家省级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建行、中行、农发行将累计为沧州市授信2700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事业等领域。
在争取信贷规模的基础上,沧州还加强具体贷款项目的落地,实施合理投放,满足各行业需求。我们可喜地看到,农发行拟投放的38亿元支持“沧州南郊四村改造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经过两次会议调度,贷款所需文本全部准备充足,顺利报送总行审批。该贷款周期长、利息低,为沧州市运河景观带建设提供了强力的资金支持。
为进一步调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性,该市对《沧州市金融工作考核奖励办法》进行了修改,增设了“金融创新”奖项,对“年度表外融资”累计额前六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予荣誉称号。
既是“救火队长”,也是金融顾问
如何让“进门”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如何让企业掌握融资的密码?沧州市委、市政府将对接点放在了政府搭台上。
为缓解管道装备制造业融资难题,沧州市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意见,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确定了20家第一批重点帮扶试点企业,由市金融办、市银监局、盐山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政府以及6家牵头银行和8家参与银行进行重点帮扶。在重点扶持管道装备首批试点企业帮扶工作启动大会上,1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0家重点企业和盐山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政府共同签订了帮扶承诺书,有效降低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实现持续发展。
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副市长吴燕任总召集人,金融办、人行、银监、发改、中院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等部门单位为成员,协调各金融机构与企业深度融合和对接,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合力化解银行业不良贷款风险,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银行和企业都是市场主体,作为政府部门,既要当好‘救火队长’,也要当好金融顾问。”沧州市金融办主任付树新说。
强化融资渠道拓展,实现融资多元化
随着北京现代沧州工业园、海兴核电、核燃料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快速推进,为沧州今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优势的黄金时期,也正是金融大发展、快发展、显身手的大好时机。
付树新告诉记者,为更好从供需两端着力,支持重点项目,支持重点行业,支持重点企业,沧州市对没有抵押物但未来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各县探索实行“政银通”制度,按照1:10的比例,政府基金拿“1”、银行投放贷款“10”,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和银行各担负一半责任。
“目前,沧州金融既有量不足的问题,也有质不高的问题。”吴燕在谈到金融供给侧改革时表示,沧州银行数量不少,但证券、期货、融资租赁还不够多,金融供给的质量不够高,产品不够丰富,一定程度上出现一头是金融资金投不出去,另一头是企业融资难。
为此,沧州市不断加力,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保险资金,加强与保险公司总部的对接合作,着手建立保险资金拟投资项目库,为保险资金投资提供项目对接服务。积极发展信用保险业务,开展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业务创新,支持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推行“银行+科技企业+政府+保险”融资模式,选择有条件的开发区,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科技融资风险保障资金池,促进科技企业扩大融资规模,降低金融机构风险。
与此同时,沧州市政府还引导优质企业通过债券融资方式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增强企业长期发展能力。近年来,他们协调推动了沧州市建投12亿元固息企业债、沧州市建投10亿元中期票据、沧州明珠4.2亿元公司债券、东塑集团4亿元短期融资券、渤海投资集团10亿元企业债券发行。
“发展新金融,沧州具备资金量大、特色明显、充满活力等优势。在发展非银金融业态上,完全有机会坐上‘首班车’、步入‘快车道’。沧州已把新金融列入支撑未来发展的大产业之一。我们相信:沧州这块金融创新的试验田,一定会结出丰硕果实!”吴燕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