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承德市集中对11个县区和高新区的21个产业项目、7个美丽乡村进行了现场观摩。通过观摩,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一路比,不仅亲眼见证了各地竞相上项目、求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在互比互学中看到了差距,得到了启发。
“全市上下已形成狠抓项目的浓厚氛围,但仍存在项目小、项目少、层级低、推进慢、落地难等不足。”市委书记周仲明表示,承德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历史阶段,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全力以赴地抓、驰而不息地抓、久久为功地抓,用项目建设的大进展、大成效,带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提升。该市提出“八个聚焦”推进项目建设,为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聚焦“十大绿色产业”抓项目。围绕适应引领新常态,结合自身优势,该市提出壮大文化旅游与健康养生、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绿色大数据、技能环保、绿色产品及生物医药、天然山泉水、新型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这十大绿色产业。该市从年初就制订了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产业规划、搞好技术依托等6项保障措施。由市级领导挂帅,成立了19个绿色产业和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分别制定了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加快推进。
聚焦“脱贫攻坚”抓项目。扶持一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走“龙头带基地、连农户、拓市场、共致富”之路。加快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瞄准京津高端市场,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大力发展“功能农业”。突出解决钱的问题促项目落地,为50余家龙头企业和5.71万贫困农户提供了信贷支持。最近又设立了全国首支“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50亿元和“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10亿元。创新实施了“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已经为困难群众提供担保贷款4.4亿元。
聚焦“政策争取”抓项目。打好组合拳,把争取回来的各类项目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灵活使用。与园区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重点片区建设相结合,与破解脱贫攻坚主要制约相结合,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
聚焦“特色产业”抓项目。依托景区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历史积淀等多方面的巨大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以市场换装备,实施了一批配套的装备制造项目,建设京津冀清洁能源基地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围绕钒钛新材料、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等产业的技术储备、人力资源、生产设备、市场渠道优势,通过嫁接改造、合并重组,扶持起一批行业“巨人”。
聚焦“创新驱动”抓项目。重点抓好企业技改升级,依托高新技术和先进模式,加快传统产业尤其是矿业的改造升级,拓宽盈利渠道,拓展盈利空间,从根本上降本增效。重点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以“承德·中关村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为平台,着力打造京津科技成果“中试和转化”基地。重点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实施“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等工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重点抓好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吸引一批懂行的、有能力的高端管理人才和营销策划团队,到承德来创新、创意、创业。
聚焦“协同发展”抓项目。依托一个行业协会、引进一个行业龙头、聚集一个产业集群、打造一个特色产业园区,开展专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精准招商”活动,引进一批领军企业和大龙头、大集团,加快建设以支柱企业为龙头的“企业群体特色园”。并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依托京津平台,面向珠三角、长三角,巩固港澳台、日韩,拓展中亚、欧美和俄罗斯,开展全方位合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聚焦“园区平台”抓项目。实施“园区基础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谋划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并列出详细清单,逐一明确责任、明确任务、明确时限,尽快补齐短板。创新园区投融资模式,采取PPP、战略合作伙伴等多种市场化模式来推进建设。强化“产城融合”,优化园区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居住、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服务水平,加快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兴城,产教融合、产城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聚焦“服务环境”抓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在简政放权和解决好“不作为”问题上创新举措,在承德加快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把金融工具用起来,把政府信用担保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力整治企业周边环境。严格推进“企业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年”行动,成立联合执法小组,严厉打击寻衅滋事、强买强卖、强装强卸、断水断路、抢栽抢种、恶意阻工等行为。